1. 您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2. 我们的项目
  3. 健康干预
  4. 爱必递基金
  5. 聚焦媒体

沈阳市千名医务人员走上街头宣传公众急救

        9月12日,在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的组织下,沈阳市“让生命复苏,你能我也能”——大型公众急救宣教活动在中山公园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全市20多家医疗机构和大学院校1000余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公众急救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活动。

        据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会长、沈阳军区医院管理专家组组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原院长孟威宏介绍,这是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辽宁省红十会、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沈阳军区总医院的牵头组织下,由20余家医疗单位和3所大学联合承办的一项大众性公益活动,也是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宣布成立当天的一项重大活动。目的是通过相关知识宣传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非医疗社会人员参与到急救中来,及时挽救生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活动开始前,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辽宁省红十字会、辽宁省民政厅、辽宁省卫计委、沈阳军区总医院、沈阳市医师协会等相关领导,专门为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成立剪彩。该协会主要由沈阳军区总医院等几家省内大医院牵头,联合沈阳市20余家医疗单位及相关机构组建而成,也是目前全国成立的首家公众急救协会,主要任务是向社会普及与推广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培养公众“第一目击者”急救意识,同时,在学术层面,研究探讨我国特定的文化道德环境下,如何从法律、道德、教育及特殊行业岗位的管理以及非医务人员的第一现场施救与医务人员急救的衔接;院前第一现场施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等学术问题,促进全省公众急救事业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与这次公众急救宣教活动的不仅有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等2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还有东北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药科大学等大学院校的志愿者。活动中,他们利用宣传板报、宣传单等向百姓宣传紧急避险逃生、避险知识,并现场进行心肺复苏的演练示范,指导百姓学习规范操作。与此同时,各家医院还专门设置咨询台,安排专业急救人员,现场开展疾病诊治、救援等咨询服务,为广大百姓答疑解惑,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高燕告诉记者,目前常见的紧急状况主要有心脏聚停、呼吸道阻塞、骨骼肌肉关节损伤、头部脊椎损伤、中毒、冻伤、烧伤等。这些很多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争取到抢救时间,就能极大的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关链接——常见的危急重病

        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跃居第一。目前,我国心血管患者2.9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总人数为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大约每天心血管死亡9590人,每小时心血管死亡400人。心脏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期是发病后4分钟,每延误1分钟存活率下降10%。可见,赢得必要的抢救黄金时间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首要任务。

        2、急性创伤。创伤病人死亡呈现三个高峰。第一高峰在1小时内,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的破裂、呼吸道阻塞等如果处理正确,大约有 40%是可以避免死亡的。第二高峰出现在伤后2~4h内,占创伤死亡的30%,主要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等引起的大量失血。第三高峰在创伤后1~4周内,其中20%,需要在ICU救治。

 

 

千人现场演示急救市民:学好真能救命

      我省成立国内首家公众急救协会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杨薇)昨日,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正式成立,为全国首创。

      昨日上午,沈阳市20多家医疗机构和大学院校1000余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在中山公园文化广场举行“让生命复苏,你能我也能”大型公众急救宣教活动,并在现场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辽宁成立国内首家公众急救协会

      此次活动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省红十字会、省公众急救协会、沈阳军区总医院组织联合20余家医疗单位和3所大学一起参加。活动现场记者获悉,从即日起省公众急救协会也正式成立。

      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会长、沈阳军区医院管理专家组组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原院长孟威宏表示,希望通过相关知识宣传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非医疗社会人员参与到急救中来,及时挽救生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现场由近千名急诊科医护人员组成了演示方队,让围观的市民和医学院学生、志愿者从各个角度看清楚急救步骤和操作规范。

      一位男性游客说,他老父亲就有心脏病,现在年纪大了,特别担心哪天在家出危险,没能得到及时的急救,所以他非常想学心肺复苏,可以在父亲出现危险的时候,救父亲一命。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高燕告诉记者,目前常见的紧急状况主要有心脏聚停、呼吸道阻塞、骨骼肌肉关节损伤、头部脊椎损伤、中毒、冻伤、烧伤等。这些很多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争取到抢救时间,就能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市民滥拨120,导致有需要的市民没车用

      沈阳急救中心副主任刘世伟表示,真正需要急救的主要是胸痛、卒中、创伤等三大类患者,但现在他们总会接到投诉说打电话没有急救车,除了城市人口多、急救车和急救员少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轻症患者使用急救车及无端拨打120急救电话过多。

      “去年一年,我们急救中心出车163031次,超过了全国多个超级城市的出车量,但其中约20%是空车。”刘世伟解释道,所谓空车就是要么病情比较轻,到现场发现不用急救车了;要么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疾病拨打电话,还有的时候到地方根本找不到人。

      刘世伟表示,120急救车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卫生急救资源,如果滥用、无端拨打电话占用资源,将导致真正有需要的人没有急救车可施救,导致耽误病情。

      此外,他也希望市民能够尽可能地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虽然市民接触的都是初级培训,但当身边出现患者需要急救时,还是可以做初级心肺复苏的,这样能给患者争取时间,当专业急救人员赶到时再进行专业抢救。”

 

 

全国首家公众急救协会在沈阳成立

      9月12日,在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的组织下,沈阳市“让生命复苏,你能我也能”——大型公众急救宣教活动在中山公园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全市20多家医疗机构和大学院校1000余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公众急救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活动。

      据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会长、沈阳军区医院管理专家组组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原院长孟威宏介绍,这是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辽宁省红十会、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沈阳军区总医院的牵头组织下,由20余家医疗单位和3所大学联合承办的一项大众性公益活动,也是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宣布成立当天的一项重大活动。目的是通过相关知识宣传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非医疗社会人员参与到急救中来,及时挽救生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活动开始前,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辽宁省红十字会、辽宁省民政厅、辽宁省卫计委、沈阳军区总医院、沈阳市医师协会等相关领导,专门为辽宁省公众急救协会成立剪彩。该协会主要由沈阳军区总医院等几家省内大医院牵头,联合沈阳市20余家医疗单位及相关机构组建而成,也是目前全国成立的首家公众急救协会,主要任务是向社会普及与推广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培养公众“第一目击者”急救意识,同时,在学术层面,研究探讨我国特定的文化道德环境下,如何从法律、道德、教育及特殊行业岗位的管理以及非医务人员的第一现场施救与医务人员急救的衔接;院前第一现场施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等学术问题,促进全省公众急救事业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与这次公众急救宣教活动的不仅有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等2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还有东北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药科大学等大学院校的志愿者。活动中,他们利用宣传板报、宣传单等向百姓宣传紧急避险逃生、避险知识,并现场进行心肺复苏的演练示范,指导百姓学习规范操作。与此同时,各家医院还专门设置咨询台,安排专业急救人员,现场开展疾病诊治、救援等咨询服务,为广大百姓答疑解惑,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高燕告诉记者,目前常见的紧急状况主要有心脏聚停、呼吸道阻塞、骨骼肌肉关节损伤、头部脊椎损伤、中毒、冻伤、烧伤等。这些很多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争取到抢救时间,就能极大的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关链接——常见的危急重病

      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跃居第一。目前,我国心血管患者2.9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总人数为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大约每天心血管死亡9590人,每小时心血管死亡400人。心脏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期是发病后4分钟,每延误1分钟存活率下降10%。可见,赢得必要的抢救黄金时间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首要任务。

      2、急性创伤。创伤病人死亡呈现三个高峰。第一高峰在1小时内,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的破裂、呼吸道阻塞等如果处理正确,大约有 40%是可以避免死亡的。第二高峰出现在伤后2~4h内,占创伤死亡的30%,主要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等引起的大量失血。第三高峰在创伤后1~4周内,其中20%,需要在ICU救治。

 

 

中国红基会“爱必递基金”在京启动

       这是在捐赠仪式现场拍摄的自动体外除颤器(7月29日摄)。7月29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必递基金启动暨首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捐赠仪式在北京举行。爱必递基金旨在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和心脏急救用智能体外除颤器等急救医疗设备,广泛开展针对公众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培训活动,在公众场所及社区安置智能体外除颤器,使公众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紧急状况时能及时免费享有体外除颤服务。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100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将在公共场所免费安装

      2014年7月29日上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必递基金启动暨首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捐赠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孙硕鹏、副理事长刘选国、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副部长孙志祥、中国红十字会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峻、爱必递基金发起人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总经理姜宪委、基金捐赠方北京嘉联诚业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俊、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王可等出席活动。

      仪式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为基金发起人、捐赠人姜宪委、李学俊颁发了捐赠纪念牌,并宣布爱必递基金成立;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向中国红基会移交首批捐赠的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聘请沈阳军区总医院为基金首家技术顾问单位。

      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孙硕鹏在致辞中介绍,我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人,为避免和预防病人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猝停,第一时间抢救生命,中国红基会在旅加华侨姜宪委先生的推动下、在北京嘉联诚业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捐助下,发起了爱必递基金。该基金旨在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和心脏急救用智能体外除颤器等急救医疗设备,广泛开展针对公众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培训活动,在公众场所及社区安置智能体外除颤器,使公众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紧急状况时能及时免费享有体外除颤服务。

      在欧美发达国家,公共除颤项目已广泛普及和运用。2000年5月20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产品向全美人民发表演讲,承诺政府会出资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大力推广公共除颤项目。现在美国各州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推广AED的安置和培训应用。我国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在一些公共场所也曾配置了部分AED设备。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高润霖院士和张澍联合三十多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政协提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装置及紧急救护培训推广。2012年,国务院〔2012〕25号文件《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支持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

      2013年底,中国红基会与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发起设立“爱必递基金”,2014年7月,首批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已入关、捐赠到位,稍后将根据国内公共场所实际需求进行安置。2014年6月,中国红基会还收到国际第一应急救助协会(加拿大)发来的捐赠函,承诺向我会捐赠100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总价值3000万元。根据捐方意愿,其中500台指定用于中国境内机场突发状况下的心脏应急救护。

      据爱必递基金发起人姜宪委介绍,2014年爱必递基金计划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落实捐方的物资捐赠意愿,根据国内公共场所实际需求合理有效安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为仪器后续维护工作提供保障;二是依托红十字培训系统和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技术人员和能力,重点开展公众场所紧急救护培训,特别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的培训工作;三是加大国内公众除颤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帮助公众提高紧急救护意识,推动国家出台促进建立心脏体外除颤急救网络的公共政策。

 

 

中国红基会启动“爱必递基金” 关注心脏猝停人群

郭长江(中)为基金发起人、捐赠人姜宪委(左)、李学俊(右)颁发捐赠纪念牌 王静摄影

捐赠人李学俊向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孙硕鹏(左)移交首批自动体外除颤器 王静摄影

      中华慈善新闻网北京7月29日电 今天上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必递基金启动暨首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捐赠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孙硕鹏、副理事长刘选国、爱必递基金发起人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总经理姜宪委、基金捐赠方北京嘉联诚业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俊、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王可等出席活动。

      仪式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为基金发起人、捐赠人姜宪委、李学俊颁发捐赠纪念牌,并宣布爱必递基金成立;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向中国红基会移交了首批捐赠的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并聘请沈阳军区总医院为基金首家技术顾问单位。

      孙硕鹏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每年因为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人,为避免和预防病人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猝停,第一时间抢救生命,红基会将根据国内公共场所实际需求,首先对捐赠到位的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安置。

      据了解,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率失常,并给予点击除颤,是可以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如果能够在3分钟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心脏猝停病人的救活率将提高60%—70%。”据李学俊介绍。

      作为捐赠方代表,李学俊发言时表示,将向红会捐赠100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其中500台用于中国境内机场突发状况下的心脏应急救护,并依托红十字培训系统和国内医疗体系的技术人员和能力,开展公共场所紧急救护培训,特别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培训,同时呼吁政府加大向民众推广普及除颤项目的宣传推广,帮助公众提高紧急救助意识,推动国家出台促进建立心脏体外除颤急救网络的公共政策。(王静 徐婵 乐意)

 

 

100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将在全国公共场所免费安装

中国红基会“爱必递基金”在京启动

100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将在全国公共场所免费安装

        7月29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必递基金启动暨首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捐赠仪式在北京举行。

        仪式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为基金发起人、捐赠人姜宪委、李学俊颁发了捐赠纪念牌,并宣布爱必递基金成立;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向中国红基会移交首批捐赠的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聘请沈阳军区总医院为基金首家技术顾问单位。

        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孙硕鹏在致辞中介绍,我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人,为避免和预防病人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猝停,第一时间抢救生命,中国红基会在旅加华侨姜宪委先生的推动下,发起了爱必递基金。该基金旨在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和心脏急救用智能体外除颤器等急救医疗设备,广泛开展针对公众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培训活动,在公众场所及社区安置智能体外除颤器,使公众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紧急状况时能及时免费享有体外除颤服务。

        在欧美发达国家,公共除颤项目已广泛普及和运用。2000年5月20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产品向全美人民发表演讲,承诺政府会出资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大力推广公共除颤项目。现在美国各州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推广AED的安置和培训应用。我国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在一些公共场所也曾配置了部分AED设备。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高润霖院士和张澍联合三十多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政协提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装置及紧急救护培训推广。2012年,国务院〔2012〕25号文件《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支持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

        2013年底,中国红基会与爱沐山(北京)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发起设立“爱必递基金”,2014年7月,首批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已入关、捐赠到位,稍后将根据国内公共场所实际需求进行安置。2014年6月,中国红基会还收到国际第一应急救助协会(加拿大)发来的捐赠函,承诺向我会捐赠100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总价值3000万元。根据捐方意愿,其中500台指定用于中国境内机场突发状况下的心脏应急救护。

        据爱必递基金发起人姜宪委介绍,2014年爱必递基金计划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落实捐方的物资捐赠意愿,根据国内公共场所实际需求合理有效安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为仪器后续维护工作提供保障;二是依托红十字培训系统和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技术人员和能力,重点开展公众场所紧急救护培训,特别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的培训工作;三是加大国内公众除颤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帮助公众提高紧急救护意识,推动国家出台促进建立心脏体外除颤急救网络的公共政策。

 

 


我要捐赠 我要求助
回到顶部
×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注册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重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