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2. 新闻中心
  3. 人道纪实
  4.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光芒 | 致敬媒体志愿者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光芒 | 致敬媒体志愿者

2022-12-05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为了迎接全世界志愿者共同的节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了2022“致敬志愿者”活动,致敬和感谢一路与红十字相伴并给予大力支持的志愿者们!

有一类志愿者常年伴随并支持着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却在镜头下报道中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媒体志愿者——

他们,可能是跑基层一线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大江南北边远地区、亲身参与各种公益行动;

他们,和红十字工作者一同战斗在第一线,记录公益故事,传播人道情怀;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致敬媒体志愿者

许  浒

许浒:一路负重报道,只为荧屏上展现红十字人道故事

许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社会教育组记者。2015年起至今,一直参与和支持报道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尤其是先后多次跟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青海、新疆、贵州、甘肃等地,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大病患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公益行动,跟踪报道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等节点性事件。许浒作为视频报道记者,不仅要跟随项目团队翻山越岭深入基层,还要随身携带二三十斤的摄像器材设备,扛起摄像机一拍就是几个钟头,衣服的前胸后背往往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同行者让他歇会儿,他说没事儿,再多拍些素材。有一次要到广西山区深处的乡村去探访留守儿童,身材高大的许浒蜷在车后座几个小时,下车时腿都伸不直,旁边的人让他先去休息下,他笑一笑说没事,一起去孩子家吧,多了解下,可以挖掘故事。正是依靠许浒多年如一日地采访报道,通过肩上的摄像机镜头,以生动鲜活的视频影像语言,在央视的大屏小屏全媒体地传播人道行动人道故事,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以及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红十字给群众们带来的改变。

 

致敬媒体志愿者

张  素

张素:从被记录者到记者,“多面手”记录伟大时代

张素,中国新闻社政文部科教文卫采编室副主编、记者。张素一直以来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先后多次跟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青海、云南、甘肃等边远地区采访报道救助行动。每一次“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往往要连续开展多天,辗转很多个村镇,张素每一次都是“沉浸式”报道传播,与红十字工作者一同深入探访患儿家庭;在疾病筛查现场,时时刻刻都拿着一支笔一个本采访和记录;赶往下一个现场的路上,忍受着颠簸,她在车上打开笔记本开始忘我地写稿。张素始终坚持在现场下基层,一篇篇报道饱含热情和专业,真实记录了一次次人道救助行动,讲述关于生命的故事,展现了红十字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作用。

对张素而言,她曾是纪录片《小留学生》的主人公,是一个被记录者,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记者。十年间,她脚踏实地,践行“四力”,成长为记者中的“多面手”,从体育、科技到时政、公益、法制等等,奋战在这些领域的报道一线,见证中国的发展,记录着更多人的故事和时代的变迁。做一个记录时代、沟通中外的人,她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她希望通过记录更多动人的故事告诉读者,什么是“小我”融入“大我”,怎样与时代同频共振,成就更好的我们,不负伟大的时代。

 

致敬媒体志愿者

陶  冉

陶冉: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被看见

陶冉,从事新闻摄影12年,新京报摄影部首席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先后多次跟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西藏、新疆、贵州、甘肃等地采访报道“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2017年起,跟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深入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天使之旅——‘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计划”进行专题跟踪报道。系列报道《中国援外医疗队阿富汗救援》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和2019年“一带一路”人文历史摄影展。作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等。

在陶冉看来,一张好照片就是一个好故事。真实、不忘初心地按下每一次快门是一张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的照片拍摄的本质。他被先心病患儿对“生”的渴望深深触动,立志用镜头更加真实客观地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人道主义关怀”是我们身体力行数年坚持的目标,也是像陶冉一样的记者,通过自己热爱的工作,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被看见而努力前行的“英雄”梦想。

 

致敬媒体志愿者

王敬

王敬: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的记录者

王敬,中国日报摄影记者。从2013年开始,王敬跟随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先后前往阿富汗、叙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拍摄,用镜头记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援助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趋势,郑重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道健康事业,中国红十字会动员社会力量,汇聚公益资源,开展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成为助力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

2022年10月14日《中国日报》刊登记者王敬跟踪报道中国红十字会国际人道援助行动,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像记录,作为展现十年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致敬传播志愿者

付春来

付春来:用镜头记录抗疫等“春来”

付春来,摄影师,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创始人之一。70岁的付春来常年理着小平头,身材健壮、精力充沛、谈吐时髦,熟识的朋友会喊他“付叔”。2012年付春来以专业摄影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从那时起,他开始跟随各个项目团队走遍大江南北,记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一次次人道救助、应急救援、乡村振兴等公益行动。有时一年里出差在外近300天,黝黑肤色是常年风餐露宿的写照。2020年2月10日,付春来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面对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加上本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付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爱咋咋地。”东北人付春来用这句方言表明了他的态度,这支撑着他在前方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累计拍下了两万余张照片。逆行武汉的付春来,记录红十字防疫消杀志愿服务队在抗疫一线进行防疫消杀工作。他跟拍记录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转运病患的过程,完成“摆渡生命”专题,“风雪中的生命摆渡人”成为红十字抗疫行动中珍贵的影像。10年来,面对同事们对他“简直不要命”的担心,付春来以“时间不等人”的精气神,一刻不停地捕捉着、记录着,红十字精神在大江南北处处绽放、熠熠生辉。

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手、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研究员的付春来,在努力践行红十字人道精神的同时,还致力于红十字人道视觉传播工作,力争让更多的人认识红十字、了解红十字并参与到红十字运动中来。

一路上还有很多媒体志愿者支持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为传播红十字精神和理念贡献力量,篇幅有限,无法在此一一列出。在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所有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人道公益事业的媒体志愿者致敬!人道路上,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扫码加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志愿者行列

回到顶部
×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注册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重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