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2009-02-09
编者按 联合国人居署的专家曾表示,建筑耗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中国城市建筑能耗已位于各行业之首,占各工业部门总能耗的1/3。而如果广大农村地区也成批“复制”城市建筑,未来农村能耗将比城市更多。因此,“节能、节地、节材”的生态民居已成为我国建筑业未来努力的方向。有专家说,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中国建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提供了契机。重建一个理念先进、生活优质的绿色家园,可为更多的地区提供生态民居理想的示范。在这个思路下,四川彭州通济县大坪村建立了“红十字乐和家园”生态民居,该项目去年年底获得“2008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项目负责人廖晓义作为获奖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乐和家园”的范本值得关注。
新年伊始,海拔1600米的四川彭州大坪山迎来了第一场雪。
村民王发翠推开门,从自家宽敞的木房里走出来,望着屋外的景色,百感交集。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她的家是全村第一个在灾难废墟中重建的样板房,她和丈夫谢启在新家里过上了新年。
住在山下简易房的亲戚好友们可羡慕她了。羡慕她家的房子建得好看、舒适、实惠,羡慕她所在的村要建生态民居“红十字乐和家园”;而最羡慕的,是大坪村有位“廖嬢”,这一切都因她的到来在发生变化。
“嬢”是当地人对长辈的尊称,即阿姨之意。大坪村来的这位“廖嬢”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她曾获挪威“苏菲奖”和澳大利亚“班克西亚”奖等多项国际环保大奖,还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部等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的殊荣。
村民享受“建筑大腕”之作
地震发生后,廖晓义马上奔赴灾区,决定做些什么。7月8日,在通济镇钟大钧书记的引荐下,廖晓义来到了大坪村。只见这里大量道路、桥梁被毁,房屋坍塌,村民的生产、生活遭到了重创。她决定留下来作灾后重建,并建议村民成立生产自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协会。
地震时,村里唯有一家的房屋安然无恙。这是一幢具有当地特色、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而村里后续修建的简易砖混结构的房子几乎都没经受起“震荡”。也许是受此启发,结合自身多年所持的环保理念,廖晓义决定应该让当地的村民住上像那老房子一样“坚强”的生态民居。
当廖晓义怀揣着想法,找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加平、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周伟、西南交通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董靓时,他们纷纷撇开繁忙的事务,一次又一次登上大坪山,为村民做起“义工”。
今年初,在彭州市政协召开的灾后重建与节能生态民居记者论坛上,刘加平强调,如果大量的农村也“拷贝”城市的房屋,未来农村的能耗将比城市多得多。现在简易砖混结构的房屋发展迅速,并且住区混乱,其最大的缺点是冬冷夏热,不保温,另外造价高、抗震性能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所以要防止把新农村建成由一个个杂乱无章“火柴盒”组成的集合体。
他说,所谓生态民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其基本的内涵是:减少建筑中能源的使用;对于西部地区,主要是预防建筑能耗的急剧增长;减少资源使用如耕地、水、短缺材料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固、液、气;提高建筑环境质量在安全、舒适、健康和美观等方面。刘加平的这种建筑理念在陕西等地的成功尝试曾在国际上获得了最佳人居奖。
董靓说,目前建设新农村面临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等,所以在设计上要统筹乡村景观。生态聚落的选址顺应自然山形的走势,注意避风寒而藏气脉,这样可具有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和自然景观;借真山引真水,雨水收集利用与造景建筑群的布置错落有致;以“院”来组织有序的园林空间,大量选用乡土植物等等。如此这样与环境的关系达到隐中有显,合理利用水系、绿化等形成良好的自然风景。
经过多次与“建筑大腕”们思想的碰撞,廖晓义给该村起名“乐和家园”,寓意是希望这里的村民敬天惜物、乐道尚和。
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那么,这些建筑“大腕”为大坪村设计的“乐和家园”究竟是啥样?
“‘乐和家园’将是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周伟答道。他说,“乐和家园”建筑形式采用独特的土木钢竹结构,一层、一层半或两层,简单、实用、古朴却又透着现代建筑技术与时代精神的灵秀之韵。黄色的竹篱墙、褐色的钢木构、青色的屋瓦,在微风习习的林间散发着温馨的暖意,而绿枝摇曳的树影映衬在灰白色的土墙上,仿佛正讲述着———
峰叠藏径林掩家,溪歌戏鸟坪漫春。乐居筑屋田野趣,和融山乡桃园真。
听到这儿,谁不想在这里居住啊!那么,“乐和家园”究竟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现在进展如何,何时能够让全村民都能享受到呢?
周伟介绍说,这里山区夏凉冬冷,主要问题是空间的冬季保温。以前冬季建筑室内的温湿度与室外接近,村民有两个月需要烤火越冬,说明建筑的围护体系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原因是门窗与木板围护墙体太简陋。因此,从构造措施上提高围护墙体的隔热性能、增加房间的保温效果是民居热环境的首要问题。
在建筑方案创作方面,采取用两种不同的模块来组合出多种满足村民需求的民居。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了三种基本的民居形式,分别适应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及五口之家居住。
在造型设计上,主房与厢房高低错落,搭接有序,构筑出该村独特的空间神韵;加之建筑局部土墙灰白清雅、木构明晰俊秀、竹篱活泼灵性、玻窗明净映彩,透射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针对大坪村守山泉水而居的特殊条件,采取自然流转的水系统,同时,设计独立生态旱厕即尿便分离,节水型厕所,保护栖居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体现地域文化,展示大坪村山地建筑的神韵与“乐和家园”环保的建设理念,设计采用了改进土木钢结构,木板竹篱敷土墙建筑被竹木土围合,与周边群山氛围和谐统一;采用轻钢结构骨架,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据检测可抗八级地震,减少了木材的使用;为了改善传统墙的冬季保温性能,将墙体改进为夹土或夹聚苯板保温墙,阳光间采用木方格栅构筑,以减少冬季的热损失,同时体现出四川民居的特殊符号。
周伟说,希望此次通过大坪村整体原地易址重建项目,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使建筑更加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营造具有绿色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活气息、乐和而诗意栖居的“乐和家园”,并能为全村乃至我国更多的村落提供一种恢复重建的理想示范。
120座生态屋只花360万
去年8月7日的下午,廖晓义坐在抗震棚小木屋内心急如焚。
当村民看过设计图纸,并提出修改意见基本定稿后,房子该怎么修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可怎么才能把建筑师的图纸变成房子,怎么备料、运输、搭建……一大堆的困难怎么解决?有没有一种可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把政府补助的钱与红基会补助的钱合到一起,把钱和人力凑到一起集中建房呢?
于是,她试探着把这个想法提出,没想到在场的人都纷纷表示同意。
接下来,建房的速度超乎想像:9月9日破土动工,9月14日样板房始建,10月13日开始立柱,10月27日落成,12月27日60座民居主体建筑完成,新年伊始首户入住……
“乐和家园”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于山区里较丰富的土、石、木和竹。这样不增加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对大坪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再加上政府支持,“乐和家园”项目用于灾后重建的款项仅为360多万元,这笔钱,将在大坪村建起120座生态民居、2个公共场所、2个诊所、120个生态旱厕。
这建筑经济的低成本是如何实现的呢?
廖晓义说,其他地区灾后重建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除捐款外还要当地居民自己承担一部分房屋建设的费用,工程上需要花钱请外包队。而“乐和家园”建造,先由从事民用建筑30多年出身的盛至诚工程师带队组建乡土工程师培训班,然后再让他们去培训别人,通过这样的传帮带,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房屋造价总额不超过每平方米600元,而由村民自己出工出木料则不超过每平方米400元。该项目得到彭州市政府的特别重视和大力支持,还得到红十字基金会领导的肯定,并于去年年底获得了“2008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眼看着“乐和家园”大半年后即将建成,这意味着廖晓义不久之后将离开大坪村。在年初村里的会上,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乡们。没想到村民们都急了,有人不禁大声地说:“廖嬢,你不要走,你走喽,我们可没了主心骨呀!”
朴实的呼唤,廖晓义决定不走了,留下把“乐和家园”的理念进行到底。
牛年的春节,廖晓义在老乡家吃了年夜饭。她正与当地政府、村民以及专家一起努力在农村探索一种“乐和家园”模式,包括建造乡村生态民居、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修复乡村精神家园、完善村民参与机制、建立乡村保健诊所、实施乡村环境管理等等。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是当地的生计问题。思路是让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在山里大力发展绿色养殖、种植业以及制作环保用品。显然,这里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作者:本报记者华凌
中国红基会第二期“女性雄激素增多症”宣传日活动开讲
2021-02-24【中国红十字报】中国红基会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
2021-02-07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构建儿童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多层次保障体系”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