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2. 我们的项目
  3. 赈济救灾
  4. 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
  5. 聚焦媒体
基金主页
(新华网)“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在京发布 (中国政府网)“中国社会组织论坛(2008)”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国际招标网)五一二灾后重建招标获评2008年社会组织十大事件 (新华网)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第三次招标 四个项目获资助 (人民网)天津市援川护理中心 迎来10位孤残老人 (资阳网)资阳市民间公益组织积极支持对口援建新鲁镇龙桥小学饮用水项目竣工 (科技日报)“红十字乐和家园”的范本四川震区大坪村灾后建设生态民居采风 (人民日报)灾后重建探索公益联合招标 (CCTV.com)红十字乐和家园7月项目报告 (人民日报)中国红基会“红十字乐和家园”获评抗震救灾可持续发展项目 (绵阳市政务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建三台“博爱”饮水工程竣工 (新华社)“博爱水井”滋润灾区小学生心灵 (第一财经日报)安县社工:专业成就价值 (雅安市府)雅安市25名教师赴京参加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 (北京晨报)百名灾区教师进京培训急救 (人民网)天津人创建灾区首个护理中心工作人员赴绵竹度除夕 (新华网)四川地震灾区首家专业护理机构在绵竹落成 (《中国商界》杂志)环保名人廖晓义:生命中的第二次上山下乡 (新华网)国内首套针对小学生的紧急避险及救护培训教材在地震灾区学校投入使用 (中新社)红基会发布汶川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

(中新社)红基会发布汶川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马海燕)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16日在北京联合发布《联手的力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o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报告显示,17个项目中有12个被评价为"比较成功",5个被评为"较不成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红基会决定从募集的13亿多元人民币捐款中拿出2000万元开展灾后重建民生服务类项目,以招标的方式给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机会。先后中标的17个项目从当年秋季开始实施,到去年夏季基本结束。

17个项目涉及灾后过渡期设施建设和服务,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直接经济援助和房屋修缮,孤儿、孤寡老人安置,残疾人、伤病者、母婴特殊护理,灾后家庭关爱、社区重建、心理关怀和志愿者培训等。

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经过历时一年的实地调研和研究分析,对这17个项目的"机构组织特征"、"受益人群和服务对象"、"资源使用情况和财务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估,发现17个项目中有15个采取了培育公民意识和引导社区生活方式的活动和做法,13个留下了长期性或永久性的物质设施,12个在当地留下了某种项目执行和运作的理念和制度模式。

评估小组主要执行人、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认为,此举打破了公募善款在政府体制内循环的传统,打造了第一条连接公募基金会与草根公益组织的公益链,为推动公募基金会的转型、促进公益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顺利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理事长郭长江表示,2000万在13亿善款这个大盘子里的确不算多,这只是个尝试,旨在为今后公开招标积累经验。迈开了这一小步,以后将会迈出更大步。

 

 

(人民日报)灾后重建探索公益联合招标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顾仲阳、李晓楠)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共同出资12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分别接受基层社会组织项目申请,给灾后重建优秀公益项目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是记者从12日在京召开的“5·12行动论坛”上了解到的。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家社会组织带来了多项寻求合作的公益项目。业内专家表示,社会组织如此大规模地进行公益招标联合行动在国内尚属首次,将帮助解决资助方与公益组织之间的沟通不畅、公益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

“5·12行动论坛”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等21家国内知名社会组织共同发起。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为政府、企业、基金会等资助方与公益服务组织之间架设交流平台。

 
 
 

(CCTV.com)红十字乐和家园7月项目报告

红十字博爱卫生站挂牌仪式

可持续乡村建设论坛

乐和娃娃团

乐和娃娃团表演

刘选国副秘书长穿上乐和家园T恤

  一、 可持续乡村建设论坛——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价值评估会

  2009年7月16日、17日,“可持续乡村建设论坛暨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价值评估会”在彭州举行。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都市红十字会、彭州市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数家国内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参与了此次论坛,并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7月16日,由各位领导、专家、记者和地方政府各级领导组成的评估团前往大坪村乐和家园进行实地考察。沿着由彭州市政府为村民修建的水泥路,评估团先在乐和家园的磨子坪参观了村民生态民居和公共空间,接着前往谢家坪参加红十字博爱诊所的挂牌仪式。仪式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女士主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选国先生、成都市红十字会周会长为诊所挂牌,并做了重要讲话,彭州市刘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了在灾后重建中政府的努力与民众参与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下午,评估团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生态协会成员进行了座谈,与会者就矿山问题的理性磋商以及产业转型进行了座谈。之后,评估团参加了在乐和家园手工作坊举行的活动,观看了乐和娃娃团表演——朗诵弟子规、垃圾分类歌、大坪之歌等。评估团对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掌声。最后,由大坪村绣工向与会专家赠送了村民手绣的手绢。

  7月17日,在彭州市水务局五层召开了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支持,北京地球村主办的“可持续乡村建设论坛暨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价值评估会”,彭州市市长韩轶先生因要务在身无法参加,由彭州市政府办罗秘书长代为出席致辞。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施祖麟先生率先发言,给红十字乐和家园的此阶段的评估打了95分,认为乐和家园项目区域经济条件并不属于上乘,但是事在人为,可以在品牌上做文章,在政府支持和公益组织的参与下打开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鲁志强表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脚踏实地地建设乐和家园,令人感动。但乐和家园如果作为模式来推广,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从完善到研究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项目实施团队与各级地方政府更深入的沟通与配合。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选国先生表示,对乐和家园项目非常满意,乐和家园基本上圆满完成中期目标,并超出了预期,共体现在四个方面:1、生态民居具有示范意义,抗震效果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2、配套设施——文化活动中心和博爱卫生站基本上完成了任务,成为了村民中心活动场所;3、村民自治和互助、产业扶持的模式上,村民思路打开了,大部分有了初步计划和打算;4、乡村自豪感在大坪村中体现出来了,村民与人交谈中,都能准确表达那种乡村自豪、参与意识和自强意识正逐步提高。刘秘书长认为该项目实施非常好,示范意义强,同意师祖麟先生给予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95分的高度评价。

  国土资源部宣教中心文化产业开发处处长桂梅女士就城乡统筹的话题分享了有益的经验;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高丙中就乐和家园对于乡村组织的优化和社会稳定所作的努力发表了见解;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则从对于社会创新的角度分析乐和家园的意义,并强调新生事物所需要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生态经济学家、被称为“现代徐霞客”的记者黄成德,与到会的大坪村村支委书记、村主任和生态协会的代表们,就如何珍惜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的机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彭州市红十字会文会长、彭州国土局刘局长与会发言,表达政府部门对于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项目的感激与支持,彭州工商局、彭州安监局、彭州环保局均有代表出席。大家共同探讨乐和家园的项目意义和价值,以及中国可持续乡村建设的话题,为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推广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二、 生态民居与公共建筑

  截止本月底,已有80%的村民搬进新居,其余住户均有望在项目结束时全部入住新居。22日,生态民居建筑设计师刘加平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大坪村对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进行节能方面的测量和评估,对于测评结果表示满意。

  关于公共建筑部分,木瓜坪公厕和磨子坪公厕主体工程均已完成;5队诊所主体工程和地面已做好,开始进入墙体维护阶段。

  木瓜坪诊所已全部竣工。7月16日,红十字基金会刘选国秘书长亲临乐和家园为红十字博爱诊所进行挂牌。彭州红十字会、通济镇政府都参加了这次挂牌仪式。项目现正在招募村医,网上已发出了招聘信息,村医一旦找到,美国两院院士陈世卿先生将再次来到大坪村进行以超级大电脑为平台的培训,建立远程在线医疗服务的系统。

  三、 生态产业发展

  关于有机种植,继6月份乐和家园的蔬菜开始进入社区之后,7月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为有机农业奠定扎实的市场基础。木瓜坪农场按着花园农场的发展方向正在进行花苗种植和旅游路线铺设。此外,有机小农场更名为有机农艺园,为将来经营生态旅游产业进行铺垫。

  关于有机养殖,7月,乐和家园产业负责人米莱与有机农艺园负责人何家万亲往广汉牲畜市场购买鸡种,并去附近的农户家里购买猪种。现4个农场共有5头母猪,其中一头半个月后将产仔。鸡种共有2140只。至今饲养状况良好。

  红十字乐和家园手工作坊正式开始使用,绣工们正在进行技能培训。手绣手绢也在进行中,绿手绢现已开始进行其他样式的设计。16日的现场评估会上,绣工们把自己绣的手绢送给了到会的嘉宾们,获得大家的好评。

  四、 沼气的选择

  自前两个月由乐和家园总工程师盛至诚先生找到了自贡市从事了三十年沼气工作的专家许老师来大坪村考察,并建立了沼气样板之后,改变了大坪不能建沼气的误解,使村民普遍建立了对于沼气的信心。6月底,项目组又邀请了市沼气办的张主任来到大坪村考察前段时间修筑的沼气池。经过廖晓义老师与市沼气办领导的商讨,决定采用市沼气办推广的玻璃钢作为沼气盖,现浇混凝土做池身的沼气池。村民对此非常满意,现参加乐和家园的大部分村民已经开始进入挖基础等安装沼气的准备工作。

  五、 西安老中医千里来大坪

  7月8日,西安老中医吴老师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乐和家园为村民做了两天时间的免费诊疗,乐和家园村民纷纷慕名而来。诊疗活动第一天一直持续到晚上才结束,第二天村民们更是冒雨前来,热情不减。在诊治过程中,吴老师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诊疗,很多疑难杂症经过吴老师的针灸诊治后,情况都有所好转。为了彻底治疗,吴老师还免费为村民开了药单。村民对此非常感动,也进一步体会到了乐和家园的项目初衷和意义。

  六、 乐和娃娃团成立

  乐和娃娃团于7月8日成立,其宗旨是通过传统教育和生态教育,使孩子们接受乐和家园“敬天惜物、乐道尚和”的理念,并成为该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进而影响大人们和外来游客。

  6月,美国来的四位志愿者担负起乐和家园小朋友的暑期培训工作。在暑期培训课里,我们以弟子规和乐和家园小折页为教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现在的小朋友熟识我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展望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教他们其他东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项目期望在他们熟知乐和家园的理念后,将来可以成为乐和家园最耀眼的小导游,同时成为我们垃圾分类的宣传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为了更好的带领这只小队伍,于是成立了乐和娃娃团。乐和娃娃团有统一的服装,他们是垃圾分类的推广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乐和娃娃团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于16日专家实地考察这一天,成功的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演出,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七、 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作为多年来倡导垃圾分类的民间组织,在乐和家园的建设过程中,也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现阶段民居已基本完成,乐和产业也步入正轨,垃圾分类就迫在眉睫了。农村的垃圾本就不好处理,要建生态乡村,尤其生态旅游,就必须把垃圾处理好。为了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乐和家园特制作了数十个垃圾分类箱放置于各堆和路边,每户各发放蓝、绿、黄垃圾桶三个用于实施垃圾分类。以前在农村塑料类的都是焚烧处理的,现在村民都知道塑料焚烧后会产生有毒物质,因此现在村民尽量减少塑料的使用,从垃圾减量入手,同时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同时,乐和家园项目也正在寻找塑料压缩机和联系废品回收站。现第一台塑料压缩机已完成订货,正在从上海发往成都。

  八、 乐和家园吸引着各方志愿者

  6月21日,四位美国志愿来到乐和家园,进行志愿服务。经过工作人员的引导,志愿者们的任务完成的相当出他们完成了乐和家园的英文网站和PPT;对孩子们进行暑期培训并成立乐和娃娃团,在16日那天展示了成果;垃圾分类方面,他们自己编写的垃圾分类歌朗朗上口,已经被小朋友熟练传唱;他们的日记故事也将成为重要资料。7月8日,又有两位志愿者前来乐和家园投入志愿工作。

  九、 乐和家园影响力扩大

  7月1日,参加成都可持续论坛的各方人士驱车前往乐和家园参观学习。乐和家园工作人员带着他们观看了生态民居和有机农艺园。工程师盛至诚向他们介绍了生态民居的构建过程,产业负责人米莱向他们介绍了有机农艺园的构架,并展示了制作有机堆肥的方法。参观者中很多也是来自乡村,对有机农业很感兴趣,表示将继续关注乐和家园的发展。

  7月23日,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在成都举行了“欧盟生物多样主题培训”活动。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许多的NGO与媒体参加。乐和家园产业负责人米莱在会上做了“社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的讲演,深得与会嘉宾的赞同。

  十、 红十字乐和家园现身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媒体高层论坛

  7月23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和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共分为上、下午两节,上午为“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圆桌会议”;下午为“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

  上午会议共有30多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参会,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女士主持会议。各位主编围绕着气候变化媒体该怎么做这个中心内容开展着讨论,并通过“2009气候变化媒体行动倡议书”。乐和家园项目工作人员何艺、郑丹在会议期间代表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代表灾区人民感谢媒体总编们的关注与支持,并向与会代表赠送了手绣的手绢。

  下午的媒体高层论坛共有近200位媒体主任记者参加。下午论坛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第二节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立场和政策;第三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与行动。廖晓义将乐和家园作为低碳乡村的模式向各位媒体朋友作了介绍,引起了两个不同层面的媒体人的反响,还引发了总编和记者们的激烈讨论,大大扩大了乐和家园项目的影响力。会后,不少人想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乐和家园学习。

  会议期间,大坪村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组选派的3名工作人员(何艺、郑丹、赵芳妮)参与了会务的组织工作。通过这次会议,学习了不少有关于会议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人民日报)中国红基会“红十字乐和家园”获评抗震救灾可持续发展项目

本报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沈寅)23日,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此次论坛由人民网发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人民网联合主办。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出席并讲话。

4月28日,论坛主办单位在人民网启动了抗震救灾可持续发展项目推选。结合网友投票和专家意见,此次论坛推选出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乐和家园”、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中华慈善总会“1+1心联行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中国青基会“5·12心灵守望计划”等既符合灾区需要、又可持续发展的22个项目,以引导企业继续资助的方向。

来自民政部、公益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约150人参加了论坛。

 
 
 

(绵阳市政务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建三台“博爱”饮水工程竣工

5月11日下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建三台“博爱”饮水工程竣工验收。“博爱”饮水工程是资阳市“爱在蓝天下”志愿者协会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申请的援建项目,也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一次跟民间组织合作的项目,项目投资16万元,为龙桥小学修建了水井、水塔、净化及供水设备,可满足1500人的饮水问题,通过市县疾控中心两次水质检测合格,饮水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资阳网)资阳市民间公益组织积极支持对口援建新鲁镇龙桥小学饮用水项目竣工

本报讯(记者 胡佳音)“虽然是个小项目,但你们却做得这么好,这么规范,这么透明。我们的善款就该这样花!”5月11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汝鹏在三台县新鲁镇龙桥小学饮用水项目竣工仪式上,对资阳市爱在蓝天下志愿者协会执行的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陈莉萍出席竣工仪式。

“5.12”大地震发生后,得知龙桥小学因地震导致师生饮用水困难的情况后,民间公益组织资阳市爱在蓝天下志愿者协会决定帮助他们用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通过努力,获得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捐建,并成为该项目的执行主体。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协会与资阳市对口援建办、教育局联合支教组和新鲁镇教办、新鲁镇龙桥小学等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用了5个多月时间,以最少的成本把项目建成。

竣工仪式上,龙桥小学校内一片欢乐的气氛,孩子们敲锣打鼓,披上节日的盛装,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几天前刚搬进了由资阳援建的明亮的新教室,这天又迎来龙桥小学饮用水项目的竣工。

 

 

(新华社)“博爱水井”滋润灾区小学生心灵

      5月11日,龙桥小学学生庆祝“博爱水井”竣工。当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开竞标的援建项目龙桥小学“博爱水井”竣工并投入使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龙桥小学地处山区,水源极缺,汶川大地震后水井遭完全破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地方民间组织合作,为小学援建了“博爱水井”。 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第一财经日报)安县社工:专业成就价值

李秀中

5月9日下午两点,位于安县秀水镇的安县红十字社工服务中心例行开放。除了网吧和游戏厅,秀水镇几乎没有其他的青少年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而中心有图书室、乒乓球桌等设施,这吸引了镇上很多小孩子到这里看书、玩耍。

其实,安县红十字社工服务中心是四川第一家在当地民政局注册的社工服务中心,于去年10月成立。它也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第一期五个中标项目之一,由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动成立。

扎根社区

叶婷是中心学校小组组长,主要负责驻校服务。她于200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服务专业,之前在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工作。地震之后,她就参加了抗震救灾,安县红十字社工服务中心成立以后,便辞职来到这里。

“我们在汉昌小学开设了两门课程,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课程和志愿者计划。生命教育包括怎么面对负面情绪,独特的你和我,我和我珍贵的家人,如何面对逆境,等等。”叶婷介绍说。

另外,叶婷还负责秀水中学的驻校服务。他们为秀水中学高一一个班进行班级团队建设。“包括倡导正面积极的力量,认识同学的长处。”一起服务的另一位驻校社工徐婷婷介绍说。

其实,社工服务的开展,之前必须有一个走访了解的过程,一方面要了解对方的需要,另一方面自身要能够提供相关的服务。“首先要走访了解情况,再介绍我们的服务,同时还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根据他们的需要提出课程。”叶婷说。

专业的服务离不开专家团队。虽然是社工专业出身,但是要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以及提高专业的素质,更好地开展服务,中心跟资历深厚的香港小童群益会签订了培训督导协议。每两个月为中心社工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确保服务质量。

除了驻校服务,他们还在社区开展活动,以促进邻里关系。去年12月17日到月底,中心共计出资2700元协助南苑社区修建南苑许昌新村板房舞会场地。这为南苑社区许昌新村板房2600名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有更好的心情投入家园重建。

社工群落的兴起

在这个社工中心,有8名专职社工,他们都是刚毕业或者今年才毕业的大学生。除了叶婷,其余7个人中有6个都是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的社会工作服务专业。

社工在内地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很多人把社工等同于志愿者,其实他们有着根本的差别。志愿者是不领取报酬的,而他们是领薪水的职业社工,开展社工服务是他们的职业要求。这些社工大多需要到基层扎根,甚至长期远离城市。

对于他们而言,做社工工作不仅是一份爱心,更是一份职业和事业。中心选址定于重灾区安县最大的镇秀水镇,并在这里注册。因此,中心未来将长期坚持在这里开展服务,不止于灾后重建阶段。

西南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谭祖雪说,地震给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带来很多好的作用,这么多人进来,不仅为灾区群众带来帮助,也为整个社会的社工发展带来非常好的作用。而且在一些发达地区,社工工作起步较早的地方,比如上海,就把社工纳入到援建队伍中。

西南石油大学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创办社工专业的高校。“社会工作高等教育是超前于职业化的,我们是看到了中央提出社会建设的要求,考虑到一个专业有四年,预计几年后,这个专业很符合社会需要。”谭祖雪说。

但是,“刚开始办很艰难,创设这个专业,没有现成的模本、经验可借鉴。2006年毕业生几乎没有岗位可进。丁波也说,由于前些年,社工机构很少,他们的师哥师姐们很少从事这个专业。

不过,“去年地震以后,很多机构在灾区设立社工站,现在80%的社工站都有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今年第三届毕业生50%的人入职社工,地震加快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谭祖雪说。

而且,相关的NGO也在积极开展社工机构的组织建设。比如,南都公益基金会给四川五所高校建立社工站,每所提供20万元的启动经费,帮助他们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建设40个社工站。

 
 
 

(新华网)国内首套针对小学生的紧急避险及救护培训教材在地震灾区学校投入使用

      新华网成都4月2日电(记者刘大江)2日,国内首套专为小学生编写的紧急避险及救护培训教材,在地震灾区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中心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这套教材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组织编写,目的是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小学生的避险救护能力。

      2日,全国紧急避险和救护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揭牌和教材启用的仪式在辑庆镇中心小学举行,该活动是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资助、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开展的“守护生命——灾区师生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项目”的内容之一,历时两天。辑庆镇中心小学成为除安县桑枣中学外的另一个全国紧急避险和救护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中国红十字会训练中心主任助理刘萍告诉记者,针对小学师生特点,训练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1至3年级和4至5年级两套学生教材,其中,小学低年级组教材为适应孩子们使用,注有拼音。全部教材都画有卡通图像,用小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图画方式,指导孩子学习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小手拉大手”,通过他们,促使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到紧急避险与救护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技能。

      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中国红十字会训练中心除专门编写了教材外,还设置了相应的授课内容,并向辑庆镇中心小学配送了各种基础教具,还安排专家讲师,与四川红十字会讲师共赴学校,对全体师生开展了专题讲座,对50名骨干教师及学生干部进行救护员培训及技能训练。活动后,还将对其进行常年跟踪指导,并以此为基地,开展更多的相关培训。

      刘萍说,2008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项目组对四川成都、德阳、绵阳等地震灾区学校进行了走访调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决定以安县桑枣中学、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中心小学为全国紧急避险和救护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为灾区建立起一支长期开展防灾避险和救护培训的师资队伍,为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在北京先期举办了“灾区百所学校百名教师的紧急避险和救护师资培训”。

 

(《中国商界》杂志)环保名人廖晓义:生命中的第二次上山下乡

文/本刊特邀撰稿人 沈立

  廖晓义,54岁,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1990年学了12年哲学的廖晓义,为完成论文《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明白了“关于工业文明能够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假设,不过是人造的幻觉,而真相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环境灾难。”1998年,廖晓义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在“理由”一栏写下:留在中国搞环保。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代表之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曾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

  17年来,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坚守者、环保事业的守望者,廖晓义亲手创办了中国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艰难的创办之路上,她提出了影响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鼓励人们一起来倾听“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绿色生活之路。

  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曾专门提到过“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个影响全国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

  从江西井冈山直接跑到四川大坪山的奥运会火炬手

  2008年5月15日,奥运圣火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传递,奥运会环保顾问、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始人廖晓义女士手举闪耀着金色火焰的祥云火炬,穿行在红色摇篮的绿色山林中,为绿色耀动着金色火焰的“祥云”火炬,穿行在葱翠的山林之间,用自己的身影绘制了一幅绿色奥运的最佳插图。接着廖晓义高举着绿色奥运的火炬,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脚步,再次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直接从井冈山跑到了四川彭州大坪山,投身到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去了。

  1971年十七岁的重庆姑娘廖晓义为了支援边疆建设,成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的一名插队青年,上山下乡来到西双版纳,在这里当了三年钳工,1974年因被推荐到四川大学上学才结束了第一次上山下乡的岁月。

  2008年5月23日,廖晓义回北京参加了我组织举办的中国第一届国际乐活(LOHAS)研讨会,在会议上她首先系统提出了从乐活(LOHAS)推陈出新的乐和(LOHO: Life of Harmony)理念与实践体系,其中有新三能的理念:通过绿色安全与绿色养生增体能,通过绿色伦理与绿色参与蓄心能,通过绿色生计与绿色生活节物能;还有乐和农业、乐和伦理、乐和消费、乐和社区、乐和学校、乐和企业等一系列乐和理念。过了三天,廖晓义于同年5月26号就开始了第二次上山下乡,来到四川彭州大坪山的大坪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同建设,在远离北京的山村中开始了乐和家园的实践。

  四川乐和家园——中国生态文明村与文化创意农园的典范

  由于部门分工不同与条块分割,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过程中存在无法协调与统一整合的问题,实际的乡村建设是一个整体——农业、建筑、环保、生活、就业、道德伦理、教育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缺一不可。

  事实证明,农村最缺的不是钱,不是物,而是人才——城市中的精英人才。廖晓义作为中国环保界的一位领军人物,得过国内外一系列环保与社会工作方面的大奖: 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当选2005CCTV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与2007生态小康建设贡献人物,2008年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以及克林顿基金会颁发的“2008全球公民奖”。

  像廖晓义这样的明星人物与行业领军人物的新上山下乡,她绝不会孤身作战,而是带去了资金、技术、管理、团队与专家,南都基金会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马上给廖晓义以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她的感召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刘加平教授组织的生态民居专家义工团队也随着开始“上山下乡”,廖晓义自己的团队马上就带着技术与管理奔赴大坪村,地球村马上就把工作重点从北京转移到了四川。

  这支由廖晓义所带领的乡村建设团队解决了一个以往的难题,终于有机会整体而系统地进行一个村的全面建设,提供包括农业、建筑、环保、生活、就业、道德伦理、教育与组织管理等一揽子完整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乐和人居——建造乡村生态民居;乐和生计——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乐和伦理——修复乡村精神家园;乐和治理——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乐和养生——建立乡村保健诊所;乐和环保——实施乡村环境管理。

  乐和家园的结构——构成生态文明乡村的六大方面

  一、乐和人居——建造乡村生态民居

  “乐和家园”把灾后民居的重建视为让乡村建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契机。项目组组成了生态民居专家义工队伍,完成了生态民居设计图。

  新民居符合抗震和节地、节材、节能以及节钱等原则,改进了通风、保暖、采光等问题,既体现了川西民居的传统风格,又纳入现代科技元素。墙体的围护使用的是竹胶板和五层板夹5公分厚的聚苯板,相当于45公分厚的土墙,能起到冬暖夏凉的节能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木材或砖材。

  项目组通过与村民协商,创造了集体自强和个人自主相结合的建房方案,包括集体管理社会补贴资金、限定人均35平米的建筑面积、多出的宅基地以股份形式用于未来的集体旅游业发展、形成利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小聚落等。动工前,专家和村民一起举行了“乡土工程师自建家园誓师大会”,还开展了以系统教学、现场督导、信息咨询和工程评估为内容的培训。

  用这种方式设计和建造的生态民居,房屋造价总额不超过600元人民币/平方米,村民自己出工不超过500元人民币/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度,项目一期90%以上的村民已于2008年12月底住进了自己亲手建造的新居,为灾后民居重建探索了一条有别于工程外包,也有别于非专业单干的可行之路。

  二、乐和生计——发展乡村生态经济

  生计恢复是所有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组则把让生计恢复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作为中心,最终确定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创意手工业作为大坪村的三大支柱。

  项目组邀请了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专家的实地考察,组织了项目组与成都几个大型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座谈,初步形成订单农业的合作意向和实施计划。同时,他们还建立了由妇女为主体的“手绢儿作坊”,手绣队伍和绣花机技能培训同时进行,市场购买初见成效。

  项目组发起的“绿手绢行动”创造了一个平台,既让城里人通过购买手绢儿帮村里人重建家园,缓解灾后妇女参与“以工代赈”的难题,又让村里人通过制作手绢儿帮城里人搞环保——减少餐巾纸的使用以减少森林砍伐。手绢儿上绣字的创意也开拓了产业先机和礼品时尚,绿色中国消费联盟率先成为该项目的绿色订购者之一。大坪山的手绢儿已作为特别的礼物走进了一些重要会议,还作为汉字和英文的交流载体被送到一些国际政要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官员手中。

  三、乐和伦理——修复乡村精神家园

  “乐和家园”项目的特色之一是通过建造物质家园来修复精神家园,在集体建房的过程中,村民互助、自立、公益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彰显。

  比如,村民们为了节省木材而选择小厢房,还有协商解决聚落型建房而发生的土地置换以及为了运送材料而艰苦修路,这些都是大家公益精神的体现。村民们通过协议和协商化解矛盾,理性化、程序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村民协商形成了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随”为主要内容的“乐和乡约”,并组织了几十次的村民会议以及中秋节联谊活动、乡土工程师承诺活动等,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和建设“乐和家园”的士气。

  四、乐和治理——完善村民参与机制

  在通济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项目组注册成立了当地第一个农民环保社团——大坪山生态协会,协会有自己的章程和岗位分工,每一户村民都可以自愿申请成为会员。生态协会的任务是与政府正在推进的村民议事制度相呼应,成为大坪村灾后重建的骨干力量。生态协会、村支两委和地球村组成的乐和家园联席会,三方各尽其责。

  目前,项目组已经形成了与村、镇、市政府的有效沟通与密切协作机制,为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协同共建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五、乐和养生——建立乡村保健诊所

  “乐和家园”不仅是建造生态民居,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伦理,还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身体健康与医疗设施。

  红十字基金会在这个项目里资助了一个乡村诊所。项目组完成了当地第一个乡村诊所的设计图和施工图,并进行了当地中药材种植和潜力的基本调查,为未来养生文化和养生产业相结合做出规划。

  中医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式,因此项目组在一些村民、特别是手绢儿作坊的绣工中间教授由地球村和中医师创编的“易行养生操”。“易行养生操”是由一分钟伸展操、一分钟呼吸法、一分钟冥想术、一分钟拍打功、一分钟五禽拳组成的,是以导引按跷、呼吸吐纳、存思观想等古老养生法为基础,配合古典音乐,并融合了现代的健身理念的简便医学的养生操。以此开始的养生文化教育将使大坪村的诊所不仅成为村里人的医疗站,也成为城里人的养生馆。

  六、乐和环保——实施乡村环境管理

  生态协会在环保方面各负其责,分管山体、水源、道路等。项目组希望通过理性的调解缓解矿山与村民的冲突问题,并通过地球村推动的专业地质评估、山体监测以及和市政府的有效沟通,促成了石灰矿产业置换方案的提前实施。在此其间,由于村民的举报及时叫停了另一个页岩矿对于山体的破坏。粪尿分离的旱厕样板也已经建成,可以有效避免耗水和水污染,还可以提供农家肥。运到村里的节柴灶样品正在实验和改进之中,沼气专家作了全面考察,其他如垃圾分类等问题也正在准备过程当中。

  从表面上来看,廖晓义第二次上山下乡创建乐和家园是一个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我们目睹往日青山绿水的中国大地所遭受的环境灾难,不是一个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能相比的。在经历了三十年环境灾难破坏之后的中国,不仅是四川,而是全国各地都需要一个广泛而大规模的“灾后建设”,在环境破坏的废墟上,中国需要建设大量的乐和家园。廖晓义的四川乐和家园是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与良好开端。

 

 

(雅安市府)雅安市25名教师赴京参加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

3月5日,雅安市25名赴京参加“守护生命--灾区师生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项目”的25名老师陆续返雅。

据了解,该培训项目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资助,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实施,为期一周。雅安市25名教师均取得了《救护培训师资证书》,大家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老师和学生。

该项目培训内容包含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训练,现场模拟演练等,旨在提高灾区师生避险意识,增强现代救护新理念,为灾区建立一支长期开展防灾避险救护培训的师资队伍,使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石棉县新棉镇小学校长李学云参加培训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此类培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准备每学期在全校开展一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向老师和学生教授救护知识,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宝兴中学健康教育老师吴燕参训后表示,此次培训有理论有实践,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或有误区的知识。

据介绍,这是雅安市首批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培训中心参加防灾避险救护培训的师资队伍。

 

(北京晨报)百名灾区教师进京培训急救

      晨报讯(记者 徐晶晶)昨天,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举办的 “守护生命——灾区师生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项目”在京启动,100名四川地震灾区教师赴京参加培训。他们将在北京接受7天避险急救的培训,以提高灾区师生避险自救技能。这种应急避险课程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开展。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科技日报)“红十字乐和家园”的范本四川震区大坪村灾后建设生态民居采风

  编者按 联合国人居署的专家曾表示,建筑耗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中国城市建筑能耗已位于各行业之首,占各工业部门总能耗的1/3。而如果广大农村地区也成批“复制”城市建筑,未来农村能耗将比城市更多。因此,“节能、节地、节材”的生态民居已成为我国建筑业未来努力的方向。有专家说,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中国建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提供了契机。重建一个理念先进、生活优质的绿色家园,可为更多的地区提供生态民居理想的示范。在这个思路下,四川彭州通济县大坪村建立了“红十字乐和家园”生态民居,该项目去年年底获得“2008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项目负责人廖晓义作为获奖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乐和家园”的范本值得关注。

  新年伊始,海拔1600米的四川彭州大坪山迎来了第一场雪。

  村民王发翠推开门,从自家宽敞的木房里走出来,望着屋外的景色,百感交集。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她的家是全村第一个在灾难废墟中重建的样板房,她和丈夫谢启在新家里过上了新年。

  住在山下简易房的亲戚好友们可羡慕她了。羡慕她家的房子建得好看、舒适、实惠,羡慕她所在的村要建生态民居“红十字乐和家园”;而最羡慕的,是大坪村有位“廖嬢”,这一切都因她的到来在发生变化。

  “嬢”是当地人对长辈的尊称,即阿姨之意。大坪村来的这位“廖嬢”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她曾获挪威“苏菲奖”和澳大利亚“班克西亚”奖等多项国际环保大奖,还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部等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的殊荣。

  村民享受“建筑大腕”之作

  地震发生后,廖晓义马上奔赴灾区,决定做些什么。7月8日,在通济镇钟大钧书记的引荐下,廖晓义来到了大坪村。只见这里大量道路、桥梁被毁,房屋坍塌,村民的生产、生活遭到了重创。她决定留下来作灾后重建,并建议村民成立生产自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协会。

  地震时,村里唯有一家的房屋安然无恙。这是一幢具有当地特色、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而村里后续修建的简易砖混结构的房子几乎都没经受起“震荡”。也许是受此启发,结合自身多年所持的环保理念,廖晓义决定应该让当地的村民住上像那老房子一样“坚强”的生态民居。

  当廖晓义怀揣着想法,找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加平、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周伟、西南交通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董靓时,他们纷纷撇开繁忙的事务,一次又一次登上大坪山,为村民做起“义工”。

  今年初,在彭州市政协召开的灾后重建与节能生态民居记者论坛上,刘加平强调,如果大量的农村也“拷贝”城市的房屋,未来农村的能耗将比城市多得多。现在简易砖混结构的房屋发展迅速,并且住区混乱,其最大的缺点是冬冷夏热,不保温,另外造价高、抗震性能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所以要防止把新农村建成由一个个杂乱无章“火柴盒”组成的集合体。

  他说,所谓生态民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其基本的内涵是:减少建筑中能源的使用;对于西部地区,主要是预防建筑能耗的急剧增长;减少资源使用如耕地、水、短缺材料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固、液、气;提高建筑环境质量在安全、舒适、健康和美观等方面。刘加平的这种建筑理念在陕西等地的成功尝试曾在国际上获得了最佳人居奖。

  董靓说,目前建设新农村面临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等,所以在设计上要统筹乡村景观。生态聚落的选址顺应自然山形的走势,注意避风寒而藏气脉,这样可具有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和自然景观;借真山引真水,雨水收集利用与造景建筑群的布置错落有致;以“院”来组织有序的园林空间,大量选用乡土植物等等。如此这样与环境的关系达到隐中有显,合理利用水系、绿化等形成良好的自然风景。

  经过多次与“建筑大腕”们思想的碰撞,廖晓义给该村起名“乐和家园”,寓意是希望这里的村民敬天惜物、乐道尚和。

  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那么,这些建筑“大腕”为大坪村设计的“乐和家园”究竟是啥样?

  “‘乐和家园’将是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周伟答道。他说,“乐和家园”建筑形式采用独特的土木钢竹结构,一层、一层半或两层,简单、实用、古朴却又透着现代建筑技术与时代精神的灵秀之韵。黄色的竹篱墙、褐色的钢木构、青色的屋瓦,在微风习习的林间散发着温馨的暖意,而绿枝摇曳的树影映衬在灰白色的土墙上,仿佛正讲述着———

  峰叠藏径林掩家,溪歌戏鸟坪漫春。乐居筑屋田野趣,和融山乡桃园真。

  听到这儿,谁不想在这里居住啊!那么,“乐和家园”究竟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现在进展如何,何时能够让全村民都能享受到呢?

  周伟介绍说,这里山区夏凉冬冷,主要问题是空间的冬季保温。以前冬季建筑室内的温湿度与室外接近,村民有两个月需要烤火越冬,说明建筑的围护体系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原因是门窗与木板围护墙体太简陋。因此,从构造措施上提高围护墙体的隔热性能、增加房间的保温效果是民居热环境的首要问题。

  在建筑方案创作方面,采取用两种不同的模块来组合出多种满足村民需求的民居。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了三种基本的民居形式,分别适应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及五口之家居住。

  在造型设计上,主房与厢房高低错落,搭接有序,构筑出该村独特的空间神韵;加之建筑局部土墙灰白清雅、木构明晰俊秀、竹篱活泼灵性、玻窗明净映彩,透射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针对大坪村守山泉水而居的特殊条件,采取自然流转的水系统,同时,设计独立生态旱厕即尿便分离,节水型厕所,保护栖居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体现地域文化,展示大坪村山地建筑的神韵与“乐和家园”环保的建设理念,设计采用了改进土木钢结构,木板竹篱敷土墙建筑被竹木土围合,与周边群山氛围和谐统一;采用轻钢结构骨架,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据检测可抗八级地震,减少了木材的使用;为了改善传统墙的冬季保温性能,将墙体改进为夹土或夹聚苯板保温墙,阳光间采用木方格栅构筑,以减少冬季的热损失,同时体现出四川民居的特殊符号。

  周伟说,希望此次通过大坪村整体原地易址重建项目,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使建筑更加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营造具有绿色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活气息、乐和而诗意栖居的“乐和家园”,并能为全村乃至我国更多的村落提供一种恢复重建的理想示范。

  120座生态屋只花360万

  去年8月7日的下午,廖晓义坐在抗震棚小木屋内心急如焚。

  当村民看过设计图纸,并提出修改意见基本定稿后,房子该怎么修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可怎么才能把建筑师的图纸变成房子,怎么备料、运输、搭建……一大堆的困难怎么解决?有没有一种可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把政府补助的钱与红基会补助的钱合到一起,把钱和人力凑到一起集中建房呢?

  于是,她试探着把这个想法提出,没想到在场的人都纷纷表示同意。

  接下来,建房的速度超乎想像:9月9日破土动工,9月14日样板房始建,10月13日开始立柱,10月27日落成,12月27日60座民居主体建筑完成,新年伊始首户入住……

  “乐和家园”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于山区里较丰富的土、石、木和竹。这样不增加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对大坪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再加上政府支持,“乐和家园”项目用于灾后重建的款项仅为360多万元,这笔钱,将在大坪村建起120座生态民居、2个公共场所、2个诊所、120个生态旱厕。

  这建筑经济的低成本是如何实现的呢?

  廖晓义说,其他地区灾后重建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除捐款外还要当地居民自己承担一部分房屋建设的费用,工程上需要花钱请外包队。而“乐和家园”建造,先由从事民用建筑30多年出身的盛至诚工程师带队组建乡土工程师培训班,然后再让他们去培训别人,通过这样的传帮带,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房屋造价总额不超过每平方米600元,而由村民自己出工出木料则不超过每平方米400元。该项目得到彭州市政府的特别重视和大力支持,还得到红十字基金会领导的肯定,并于去年年底获得了“2008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眼看着“乐和家园”大半年后即将建成,这意味着廖晓义不久之后将离开大坪村。在年初村里的会上,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乡们。没想到村民们都急了,有人不禁大声地说:“廖嬢,你不要走,你走喽,我们可没了主心骨呀!”

  朴实的呼唤,廖晓义决定不走了,留下把“乐和家园”的理念进行到底。

  牛年的春节,廖晓义在老乡家吃了年夜饭。她正与当地政府、村民以及专家一起努力在农村探索一种“乐和家园”模式,包括建造乡村生态民居、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修复乡村精神家园、完善村民参与机制、建立乡村保健诊所、实施乡村环境管理等等。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是当地的生计问题。思路是让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在山里大力发展绿色养殖、种植业以及制作环保用品。显然,这里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作者:本报记者华凌

 

(人民网)天津人创建灾区首个护理中心工作人员赴绵竹度除夕

      人民网·天津视窗2月3日电:这个春节,刚荣膺了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的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等单位的部分工作人员过得很不一般,他们在四川绵竹与经历过2008年“5·12”地震灾害的一些孤残老人,一起度过了灾后的第一个春节。2008年年末,天津人在四川创建了专门接收地震灾区孤残老人的“红十字天津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给这些老人送去了专业的照料服务和一片真情。 

      天津人建起灾区第一家护理中心

      2008年12月26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额资助、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设计兴建的红十字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落成揭幕。这是地震灾区重建项目中,针对孤老、孤残人员,由社会筹资建设并已投入运营的第一家专业护理机构。经历“5·12”地震灾害的四川省绵竹市15位孤残老人已经在这里入住。坐落在绵竹市剑南镇的红十字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900平方米,庭院式的环境古朴幽雅,设有老年人居室10间,分别为2人至4人房间,有床位40张。中心的每个房间均配有冷暖式空调,还设有特殊使用功能的洗澡房和卫生间、康复健身房和护士站。中心对因灾致孤、致残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进行长期照护。

      赴绵竹度过灾后第一个春节

      1月25日,巴蜀大地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除夕。15位孤残老人也搬进了红十字天津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的新房。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副理事长方嘉珂带领十多位养老护理员赶到这里,为孤残老人送来节日礼品。

      目前在护理中心工作的8名工作人员为当地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经鹤童的职业培训与考核,他们已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院长助理、来自天津鹤童老人护理培训学校的技师刘肆平说,这里的老年人全部为孤寡和残疾老年人。他们需要生活、心理上的多种关怀。

      天津人办起的护理中心以专业的水平和天津人的热情,感动了老人,也感动了所有当地的人。当地希望再建立起一个专门接收震中致残孩子的护理中心,目前,鹤童正在考虑调配人员、培养当地的护理人员。(李海燕 任悦)

 

 

(新华网)四川地震灾区首家专业护理机构在绵竹落成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26日电(记者周润健)记者从天津市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了解到,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额资助、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设计兴建的红十字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近日落成。

这是四川地震灾区重建项目中,针对孤老、孤残人员,由社会筹资建设并已投入运营的第一家专业护理机构。

坐落在绵竹市剑南镇玉妃路二段602号剑南镇政府旁边的红十字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是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承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助四川灾区项目之一。这家护理中心占地面积900平方米,中心设有老年人居室10间,分别为2人至4人房间,设有床位40张。2008年12月1日起,已开始收住第一批孤老、孤残老年人。(完)

 
 
 

(新华网)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第三次招标 四个项目获资助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 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第三次招标,四个项目获资助。

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第三次评审会议12月14日在京召开。17名专家组成的第三次评委会对初评后进入第二轮评审的9个投标项目进行了一天的评审。经过投标人陈述、答辩和评委的讨论、最终记名投票表决,最终有四个项目的得票数超过评委人数的三分之二,成为中标项目。

据了解,这四个项目是:大邑兔王扶贫研究中心的“四川省大邑县灾后重建与产业恢复项目”、绵竹市民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灾后农村恢复生产项目”、资阳市爱在蓝天下志愿者协会的“四川绵阳三台龙桥小学饮用水改造援建项目”、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的“福洪乡‘福生苑’孤残老人福利院项目”。

中国红基会第二期灾后重建项目招标评审结束后,5.12办公室又陆续收到31家非营利机构的投标申请。这次获得通过的四个中标项目就是从上述31个投标项目中经过网上初评和召开正式会议复评两轮评审推选出来的。中国红基会将根据评委会对项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与申请机构进一步沟通,并对项目报告进一步完善后,与申请方签署资助协议,开始项目实施。

2008年6月17日,中国红基会召开“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新闻发布会,宣布面向全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公开招标,寻求灾后重建方面的项目合作,总资助额度2000万元。公募基金以公益项目公开招标的方式,探索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公益服务机构的合作模式,共同实施灾后重建项目,这在新中国慈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消息发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第一批收到28个民间公益组织的项目申请。经评委评审,第一批共有5个中标项目。目前,5个中标项目进展顺利,社会反响良好。第二批收到30个民间公益组织的项目申请。经评委评审,第二批共有7个中标项目。在12月15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第一批中标的“建设彭州红十字乐和家园”“灾区粪尿分集式生态厕所”和“都江堰过渡性安置点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重建”获评“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中国红基会的王汝鹏秘书长以“共享与合作——中国红基会与民间公益组织合作的初步尝试”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来源:新华网)

 

 

(中国国际招标网)五一二灾后重建招标获评2008年社会组织十大事件

 12月19日,由民政部、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等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论坛评出“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被评为十件大事之一。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选国作为代表出席了论坛。

  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面向全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其他专业社会公益服务机构进行了5.12灾后重建公益服务项目公开招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聘请专家成立了独立评审委员会,通过严格评审,截止12月25日,已有三批16个社会组织公益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额1726.432万元。其中,中标资助项目“红十字乐和家园”和“生态厕所参与灾区重建”荣获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项。

  在“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回眸”中,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是这样评价的:“这种评委独立、规章完备、程序公正、资助透明的项目公开招标开创了社会组织横向合作的新模式,是基金会对于捐款使用的制度创新,也是中国公益性社会组织资源优化配置的有益探索。”

  据介绍,由于广大社会组织在今年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表现让国人注目,为了宣传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论坛开展了“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按照“突出重要性、注重导向性、兼顾全面性”的原则,经过机构推荐、专家评议、媒体公示,最终评选出了十件大事。

  附: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

  一、胡锦涛总书记对慈善组织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

  胡锦涛在12月5日召开的“中华慈善大会”上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这是我国最高国家领导人首次对我国慈善事业进行高度评价。

  二、社会组织积极投入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

  在汶川地震中,我国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专业性的优势,积极前往灾区从事抗震救灾活动,其活跃程度让国人注目。这标志着我国国民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

  三、北京市志愿者协会荣获“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

  今年8月份,北京志愿者协会被授予“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以表彰其在组织志愿者服务中做出的贡献。

  四、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大幅提高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五、首次基金会评估结果揭晓

  今年3月份,基金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2005-2006年基金会评估等级结果公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6家基金会获得了5A。

  六、首届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举行

  目前,我国已经诞生了首批专业社会工作者,首次考试共有13.3万考生报名参加,有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七、第十八万三千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上海登记成立

  截至2008年6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38.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1.1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和1400多家基金会,社会组织的数量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长。

  八、广东按照“五自”、“四无”要求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广东省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00%的行业协会商会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有效地减少了行政干预;100%的行业协会商会自发组建;100%的行业协会商会自选会长。

  九、南京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突破8000个

  南京市社区民间组织已发展到8000多个。不仅在南京,其实在整个长三角,近年来社区民间组织发展非常迅速,浙江的社区民间组织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

  十、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

  震灾发生后,中国红基会拿出2000万善款,面向国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其他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这在新中国慈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政府网)“中国社会组织论坛(2008)”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2月19日,由民政部与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社会组织论坛(2008)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此次论坛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责任”,旨在通过打造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之间高层次、高水平的对话平台,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勇于担当责任。论坛还首度向社会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十大事件,并向2008年度民政部部级课题“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向基金会评估3A以上单位进行了授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央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组织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增强,作用影响日益显现,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一是社会组织建设制度环境逐渐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三个条例、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架构的登记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民办教育事业促进法》等一批法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为框架的社会组织配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二是社会组织规模、种类、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007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38.6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1.1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39万个,基金会1340个。目前,仍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发展。同时,在城乡基层,不具备法人条件的服务型、群众性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经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有20万多个。三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初步健全和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为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依法监管不断改进,年度检查、财务审计、信息公开和社会评估等规范措施稳步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四是社会组织整体影响力日益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度,我国近40万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就业人员456.9万,固定资产总规模约682亿元,总收入约1343.6亿元,总支出约900.2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307.6亿元。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在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各类社会组织各显所长,提供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工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组织正在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我国政府和公众的视野,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各界对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期待也与日俱增。当前,一场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地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并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对我国经济增长、人员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应对战略。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党和政府正在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局势的政策措施。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头,我国的社会组织能否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有效发挥功能作用也显得格外引人关注。

  面对这种新形势,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论坛上对各类社会组织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发挥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行业协会商会要围绕促发展,扩内需,调结构,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深入调研统计国内国外企业发展状况和需求,提出应对建议,及时向政府反映,帮助政府科学决策;要提振企业家的信心,组织企业勇敢面对危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承担社会责任,平稳度过冬天,为以后繁荣壮大打下坚实基础;要承担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的职责,配合政府宏观调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权益,帮助出口型企业转型,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各类学会要围绕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当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引导、组织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分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失业、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对策,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理论、机制、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指导,为社会公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各类公益组织和基金会要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安定,当好政府的爱心使者,积极从事减贫济困、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尤其是对失业职工和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扶持,把政府的关心、爱心送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心中,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围绕促就业,保民生,抓住中央着力解决民生难点热点的有力时机,发挥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机制灵活的特点,充分提供民办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就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服务,大量吸纳社会人员就业,添补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扩大公共服务。

  ——各类社区社会组织要围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当好政府的矛盾调解员,充分利用扎根基层,扎根社区的优势,广泛提供针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的生活服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科普活动,使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及时传达政府政策,反映群众心声,疏导社会心理,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把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解决在社区,消化在基层,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2008年是中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社会组织经受考验和受到空前关注的一年,为更好的总结盘点2008年工作,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中国社会报、公益时报、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社团管理研究杂志10家单位联合开展了社会组织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经机构推荐、专家评议、媒体公示,按照“突出重要性、注重导向性、兼顾全面性”原则,选出今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并由论坛首度向社会发布:一、胡锦涛总书记对慈善组织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二、社会组织积极投入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三、北京市志愿者协会荣获“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四、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大幅提高;五、首次基金会评估结果揭晓;六、首届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举行;七、第十八万三千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上海登记成立;八、南京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突破8000个;九、广东按照“五自”、“四无”要求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

  论坛还向吴辉、白景坤、陈勃等14位2008年度民政部部级课题“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向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援助西藏发展(000752,股吧)基金会5家评估结论3A以上的基金会单位进行了授牌。

  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商务部等中央相关部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智囊机构,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关村(000931,股吧)科技园区协会联席会等社会组织及地方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专家与代表17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来源:民政部网站)

 

(新华网)“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在京发布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李菲)记者19日从在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社会组织论坛(2008)”上了解到,为更好地总结盘点2008年社会组织的工作,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等10家单位联合开展了社会组织十件大事评选活动。

      经机构推荐、专家评议、媒体公示,按照“突出重要性、注重导向性、兼顾全面性”原则,选出2008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并由论坛首度向社会发布。

      ——胡锦涛总书记对慈善组织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

      ——社会组织积极投入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

      ——北京市志愿者协会荣获“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

      ——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大幅提高;

      ——首次基金会评估结果揭晓;

      ——首届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举行;

      ——第十八万三千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上海登记成立;

      ——南京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突破8000个;

      ——广东按照“五自”“四无”要求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

      论坛还向吴辉、白景坤、陈勃等14位2008年度民政部部级课题“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向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5家评估结论3A以上的基金会单位进行了授牌。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责任”。由民政部与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共同举办。旨在通过打造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之间高层次、高水平的对话平台,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勇于担当责任。

 

(人民网)天津市援川护理中心 迎来10位孤残老人

简要内容:日前,坐落在四川省绵竹市中心剑南镇的红十字鹤童护理中心迎来了首批10位孤残老人,最大的85岁。护理中心在绵竹市剑南镇紫岩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址上加固修缮,面积达900平方米,设计床位40张,只接收当地政府认定的孤残老人。

人民网·天津视窗12月18日电:日前,坐落在四川省绵竹市中心剑南镇的红十字鹤童护理中心迎来了首批10位孤残老人,最大的85岁。该护理中心是天津鹤童老年基金会承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助灾区的项目之一。

据了解,今年6月17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安排2000万元善款面向全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公开招标汶川地震灾后援建项目。共收到29个省市投标申请的31个项目。经过评审,共有5个项目获得通过。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建立“孤老孤残专业护理院”是首个被批准的项目。8月22日,该项目正式启动。护理中心在绵竹市剑南镇紫岩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址上加固修缮,面积达900平方米,设计床位40张,只接收当地政府认定的孤残老人。(狄慧)


我要捐赠 我要求助
回到顶部
×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注册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重置密码